赣榆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
发布时间:2017-03-24 09:01 信息来源:市统计局 阅读次数: 字号:【

赣榆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连云港市赣榆区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赣榆调查队2016年是“十三五”规划的开局之年,在区委、区政府的领导下,全区上下同心同德、奋力拼搏,主动把握新常态、适应新形势,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,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认真落实振兴发展和创新驱动两大战略,经济发展稳中有进,经济结构持续调整,增长动力加快转化,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,为“十三五”实现了良好的开局。

一、综合实力经济运行总体平稳。全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(GDP)519.21亿元,增长8.2%,总量突破500亿元。分季度看,一季度增长8.7%,上半年增长8.5%,前三季度增长8.1%,全年增长8.2%,增幅呈现先下探、后回升,全年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。人均GDP达到53885元,比上年增加4501元,增长7.7%。经济实力不断提升。2016年,赣榆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在沿海12县(市)居第6位,较上年进1位;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在苏北21县(市)居第9位,较上年进2位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沿海12县(市)居第7位,在苏北21县(市)居第8位,分别较上年进1位、2位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在沿海12县(市)居第3位,在苏北21县(市)居第8位,分别较上年进5位、2位;增幅在沿海12县(市)居第4位,在苏北21县(市)居第6位,分别较上年进1位、5位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在沿海12县(市)居第8位,在苏北21县(市)居第9位,分别较上年进1位、2位。2016年,赣榆位居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区第81位,较上年进1位,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彰显。

二、三大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。第一产业增加值76.55亿元,增长2.3%;第二产业增加值245.56亿元,增长8.7%;第三产业增加值197.10亿元,增长10.1%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4.8:48.6:36.6调整为14.7:47.3:38,一产占比下降0.1个百分点,二产占比下降1.3个百分点,三产占比提高1.4个百分点。农业生产形势良好。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7.55亿元,增长2.4%。其中农业产值48.79亿元,增长0.2%;林业产值4.38亿元,下降2.0%;牧业产值23.01亿元,增长0.5%;渔业产值88.43亿元,增长4.1%。全年粮食总产量56.44万吨,油料总产量6.34万吨。出栏肉猪69.51万头,增长0.9%;出栏家禽810.24万只,增长1.0%。工业经济贡献稳定。全年全区47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产值1635.57亿元,增加值313.77亿元,分别增长17.3%、10.1%。实现规模工业应税销售收入417.94亿元,增长0.6%。全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22家,纳税超5000万元企业2家,工业入库税收12.02亿元。新海石化、镔鑫特钢难中求进,分别实现产值245.25亿元、233.46亿元,在全市排名第1位、第2位。石化、钢铁、生物科技、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共实现产值1004.16亿元,增长14.2%,产值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61.4%。四大园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965.11亿元、工业入库税收8.43亿元,分别占全区的59.0%和70.2%。第三产业领先增长。分季度看,在三次产业中,除一季度外,上半年、前三季度和全年的第三产业增速均快于GDP增速。从全年看,第三产业的增速比GDP快1.9个百分点,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快7.8、1.4个百分点,拉动GDP增长3.7个百分点,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4.7%。其中,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1.0%、房地产业(K门类)增长12.7%、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7.6%、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8.8%,增速均高于GDP增速。

三、三大需求投资持续稳定增长。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72.00亿元,增长21.4%;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320.30亿元,增长10.9%;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完成277.99亿元,增长15.8%;服务业投资完成77.50亿元,增长25.6%。房地产开发逆势奋进,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5.46亿元,增长1.8%。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积385.50万平方米,增长3.6%;房屋竣工面积52.01万平方米,增长112.6%;完成销售面积92.60万平方米,增长34.7%;实现商品房销售额36.50亿元,增长25.4%。商品房平均销售单价3941元/平方米。加快开发嘉会城、新城壹号、富贵世家等重点地块,正在开发商品房152.32万平方米,其中住宅118.86万平方米。消费市场运行良好。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.46亿元,增长12.4%;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完成零售额61.68亿元,增长14.9%,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35.8%,占比较上年提高0.1个百分点。全年批发业销售额325.07亿元,增长12.7%,零售业销售额226.12亿元,增长14.6%;住宿业营业额1.30亿元,增长13.3%,餐饮业营业额25.28亿元,增长18.8%。外贸发展亮点频现。全年完成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51245万美元,其中出口40353万美元,增长8.7%。神舟新能源累计实现自营进出口12349万美元,同比增长204%;敏旺进出口和怡佳蓓进出口去年无实绩,2016年累计实现自营进出口1506万美元和1103万美元,拉动作用明显;易达酒业累计实现自营进出口1339万美元,已成为我区进口一个新的增长点。全年共完成注册外资实际到帐9605万美元,增长62.0%。

四、人民生活人口增长基本平稳。2016年末,全区户籍总人口120.30万人,比上年末净增0.67万人;其中男性人口63.42万人,女性人口56.88万人;非农业人口69.91万人。全年出生人口13625人,人口出生率11.33‰,死亡人口3025人,死亡率2.52‰,人口自然增长率8.81‰。居民收入不断提高。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7元,突破两万元大关,增长9.6%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99元,比上年增加2125元,增长8.5%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31元,比上年增加1208元,增长8.9%。财政收支大幅回落。由于2016年实施“营改增”和取消部分收费项目等影响,财政收入和支出均负增长。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.02亿元,下降43.8%;其中税收收入21.27亿元,下降44.9%,税收占比85.0%。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0.22亿元,下降20.2%;其中: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.31亿元,下降24.0%;教育支出17.91亿元,下降12.3%;科技支出2.46亿元,下降15.8%;社保和就业支出5.03亿元,下降33.0%;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5.23亿元,下降26.9%。金融存贷款稳增长。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29.10亿元,比年初增长15.0%;其中,住户存款218.43亿元,比年初增长15.3%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64.77亿元,比年初增长9.8%。

五、科教文卫研发创新成果丰硕。今年以来,全区共征集企业技术需求信息119条、企业人才需求信息28条,开展人才对接活动35次,引导22家企业加入“苏科贷”企业库。广泛开展校企合作,建成校企联盟10个,新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7个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,镔鑫钢铁和广晟健发各实施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个,获批扶持资金约1800万元。引导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,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4个,3个项目入围市级科技进步奖。全年共申请专利1337件,授权792件,其中发明授权28件。教学质量逐年攀升。扎实推进省教育现代化县级示范区建设,启动教育装备标准二类升一类工作,投入资金300余万元,添置图书25.4万册,建成录播教室2口,升级多媒体互动教室200口。赣榆高中被评为首批苏港澳中小学姊妹学校交流平台项目学校,3名老师获“中国慕课大学先修课(MOOCAP)理事会”中级教师资格证。3名学生获学科奥赛全国一等奖,49名学生获省一等奖。赣榆一中承办省第二届“高中课堂教学经验交流”暨“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”研讨会、省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连云港市选拔赛,获全国“作文教学先进单位”称号。2016年,赣榆高考成绩实现全市“十八连冠”,本二及以上上线人数达2975人,120余人被985高校录取,其中清华、北大5人。中考9门文化学科在全市各县区名列前茅。文广体事业繁荣发展。扎实推进农家书屋提升工程、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,完成50个图书室分馆通借通还“一卡通”网络建设。举办或承办了江苏省全民阅读手拉手“春风行动”赣榆行活动、“海州湾窖藏之夜”央视三套《越战越勇》群星演唱会、薛栋书法篆刻作品回乡展、《赣榆是个好地方》大型原创电视晚会等多个大型群众文化活动。“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进校园”活动放映340场,观映学生7万多人次。全年送戏下乡280余场,送电影下乡5300余场。举办国际男篮对抗赛、江苏省第七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武术气功大赛传统武术分站赛,全国羽毛球业余俱乐部赛(连云港站)、2016首届“全国青少年足球邀请赛”暨“海之润杯”足球比赛等;组织参加省第八届农民运动会健身秧歌比赛及拔河比赛等。承办连云港市群众体育工作会议。建成江苏省国民体质监测站;全年完成3个乡镇多功能体育场和126个行政村篮球场升级改造。卫生体系更加健全。加强区级医院龙头建设,区人民医院创成国家三级综合医院,正式签约成为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医院;投入1.2亿元,启动三级中医医院创建,区中医院心血管科确定为省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项目。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,全年共招录卫生人才136人,其中公开招聘入编本专科毕业生30人、高层次人才16人,编外人员77人,定向培养13人。启动H型高血压与脑卒中防控惠民工程项目,选择8个乡镇卫生院进行试点,完成血压筛查工作,确诊H型高血压患者11480人,开展免费服药综合干预9268人次。区人民医院获评国家卫计委“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”,海头、沙河卫生院获评全国“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”。宋庄镇、海头镇创成市级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示范乡镇。

六、社会发展社会保障扎实有力。加大创业就业扶持力度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%以内,创成省级创业型城市。社会保险“五费合征”全面实施,城乡低保、五保供养标准逐年提高,惠民殡葬政策推广实施。区养老护理院投用,镇级示范性养老机构实现全覆盖。建成残疾人集中托养和康复中心。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有序开展,建档立卡工作全面完成,石梁河库区扶贫连片开发加快推进,重点扶贫项目稳步实施。社会环境和谐稳定。创新社会管理,完善大防控、大调解机制,荣获省法治建设先进区、平安县区、“技防城”等称号,创为全国“六五”普法先进区。深化“六打六治”打非治违等专项行动,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。构建区镇村三级调处工作网络,12345便民热线、网络连心桥、区长信箱高效运行,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。文明新风广泛畅扬,创成省级文明单位、镇、村、社区、校园44个,全市领先。认真做好国防动员、优抚安置等工作,连续八次被命名为省级双拥模范县区。交通运力大幅提升。加快推进242省道苏鲁交界至青口段扩建、连盐铁路、青连铁路、火车站连接线工程,改写了“境内无铁路”的历史。开工建设402省道一期、旅游道路环线、县道大中修、柘汪物流中心一期等工程,加快构建公路、铁路、港口、航空“四位一体”集疏运体系。开通了602、603公交班线及青口、城西、厉庄3个镇镇村公交,更新了50辆出租车及20辆新能源公交车,方便了群众出行。港口功能逐步拓展。累计建成10.4公里防波堤、10万吨级航道、4个5万吨级泊位、27万立方米罐区,口岸联检中心、金东方净水厂等配套工程投用。口岸临时开放获批八轮。开通集装箱直航干线3条,拓展液体散货等功能,全年实现集装箱1.44万标箱、吞吐量1146万吨。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。重点实施夹谷圣境、海州湾海洋乐园等一批旅游项目,创成国家3A级景区6个、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点3个。赣榆老街等一批城市商贸项目投入运营,电商物流园、中旭物流园、临港综合物流园建成投用,现代物流企业达173家。

七、生活环境滨海新城日益繁荣。高标准编制沿海岸线总规和新城详规,精心开展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。琴岛天籁陆域回填950万方,完成路基、桥闸建设。加快秦山岛保护性开发,完成山体防护、植被恢复等工程。新城7平方公里核心区强势崛起,重点打造10公里黄海大道城市主轴,全面建成50公里路网。和安大厦等公共设施投用,开通赣榆至海州、连云公交专线。城市管理不断加强。成立城市管理委员会,运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,完成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,国家卫生城市创建通过技术评估。落实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环境保洁责任,推行“一把扫帚扫到底”,机械化清扫率达95%,无物管老旧小区、单体楼环境明显改善,市容秩序明显改观。启用“城管电话追呼系统”,小广告得到有效遏制。改造提升新东方、时代路农贸市场,建成便民市场3处。镇村建设特色彰显。修编14个镇区总规,编制朱蓬口海滨公园等65个详规。在柘汪镇率先开展小城市试点,海头等3个镇被列入省重点中心镇。12个镇开通镇村公交,开通率达80%。实施美丽乡村行动,在全市率先建成区镇村三级垃圾收集运体系,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场、建筑垃圾弃置场,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%,创成三星级康居示范村15个,规划布点村环境整治全部通过省级验收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“八大工程”,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区验收。扎实推进节能减排,建成镔鑫钢铁余热余压发电等节能项目,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。开展工业废气、机动车尾气等综合整治,连续五年实现秸秆综禁零火点。全面落实水体保护制度,持续推行入海河流“河长制”。区域供水实现全覆盖,农村饮水安全任务基本完成。

注:1、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,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;2、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,正式统计数据以《赣榆统计年鉴—2017》为准。